11月1日,是山东新华制药股份有限公司77岁生日。这是一家具有光荣历史的红色药企,1943年11月创建于胶东抗日根据地烟台,1948年10月迁至淄博,是我国成立最早的化学合成药企业。
11月1日,是山东新华制药股份有限公司77岁生日。这是一家具有光荣历史的红色药企,1943年11月创建于胶东抗日根据地烟台,1948年10月迁至淄博,是我国成立最早的化学合成药企业。
77载峥嵘岁月、77年砥砺奋进。一代代新华制药人将红色基因、创新精神融入血液,为国人健康事业始终保持奋发的昂扬姿态,缔造了一个个传奇:研制出我国第一个治疗黑热病的特效药、我国境内首家在香港成功上市的医药企业,全球重要的解热镇痛类药物生产出口基地……今天的新华制药,已拥有职工6400余人,占地4000余亩,在淄博、潍坊二地拥有5个生产园区,是H股、A股上市公司,正在向建设现代化一流制药企业的目标不断迈进。
合力奋斗成就发展伟业,榜样标杆铸就企业之魂。纵览新华制药77年历史长河,她的每次乘风破浪都离不开榜样引领。在创建77周年之际,新华制药与淄博晚报共同策划推出“我与新华制药共成长”专题报道,精选出了10位代表人物,他们是:朱连博、王付荣、窦国华、崔克峰、王延伟、王兵、常岭、陈健、陈建军、张恒,他们中有道德模范、有劳动模范、有博士、有技术能手,还有特殊人才,在他们身上我们能读懂一家红色药企不平凡的发展之路。
新华制药研究院新药研发项目技术负责人朱连博
40年 我在新华制药
大舞台上绽放
1980年,朱连博招工来到新华制药,成为一名制药工人。骨子里那股不服输的劲儿,让他很快跨越初中学历的“天花板”成为班组技术员。“新华制药历来重视人才培养,而且给每个有梦想的人提供学习成长的机会,我就是最大的受益者。”
依托新华制药蒸蒸日上的发展舞台,朱连博考入新华制药职业中专系统学习制药,并以优异成绩进入科研中心,从一名试验工人最终成长为公司研究院高级技师、正高级工程师、新药研发项目技术负责人,研究成果申报国家发明专利42项,16项已获国家发明专利证书。目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,被授予全国技术能手、国家技能大师工作室领办人等荣誉称号。
一滴水离不开大海,否则会很快消逝。朱连博40年的传奇经历,离不开他对理想的执着奋斗,更离不开新华制药的培育呵护。“作为老员工,我为新华制药的发展和壮大感到自豪,感谢公司为我们提供了展示技能、实现价值搭建的广阔舞台,没有这个舞台,我们就不可能有今天的脱颖而出。”朱连博说,在新华制药77周年之际,衷心祝愿新华制药前景更美好,祝福公司再创新辉煌。“我愿与新华制药共成长,祝愿公司业绩年年长。”
新华制药研究院实验员窦国华
保持战斗力 永远有活力
从20出头的风华正茂,到年近50的沉稳内敛,窦国华把最美好的青春献给了新华制药。“新华制药是我发奋坚守并令我倍感骄傲的地方,它见证了我的成长, 未来我们依旧风雨同舟。”他言语中透露着对新华制药的热爱和欣赏,这也是新华制药的魅力所在。
窦国华1994年进入新华制药工作至今,从开始的普通工人到现在的研究院实验员,他靠着一步一个脚印的努力和公司的培养走到今天。翻看他的履历你会发现,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。“2011年,我通过考试进入公司的研究院担任实验员。”在新华制药工作的26年,窦国华获得的荣誉很多,他是山东省首席技师,也是山东省岗位操作能手,两次参加山东省医药行业职业技能竞赛,他不负众望拿回了一等奖和二等奖。
“其实每个人的成长都需要一个平台,而新华制药给了我们这个平台,这里就像一所学校,你有学不完的知识,所以会一直鞭策自己不断努力。”窦国华说,看着新华制药一路走来蒸蒸日上,内心觉得很幸福,“我的想法很简单,希望我们能一直坚持大研发和人才培养战略,使企业始终保持战斗力、充满青春活力。作为新华制药的一份子,我们也会不忘初心,为了新华制药的明天努力奋斗。”
新华制药研究院药物质量研究中心主任王付荣
传承红色基因
争做新时代新华制药人
在求贤若渴、对人才培养尤为重视的新华制药,北大博士王付荣深有感触。“来到新华制药正好第十个年头,我很庆幸,没有后悔自己当初的选择,这是一家有温度、有活力,虽已经历77年风雨征程,却依旧青春飞扬的企业,我为我是新华制药人而感到骄傲。”
王付荣,80后的女博士,将十年青春岁月在新华制药这座大熔炉里历练、升华,“人生就是这样,必须不停地学习、尤其是我们做新药研发的,更是要不断创新。”
王付荣是淄博市优秀共产党员,也是公司的科研标兵,一工作起来,很多事情都会被她抛在脑后,但让她感动的是,公司对于人才的珍惜和培养,让来自青州的她真真正正把淄博当成了自己的家,把新华制药的领导同事当作自己的娘家人。“生活上有什么事,公司领导都会第一时间帮我们解决,正是因为没了后顾之忧,我们才能安心工作。”
新华制药即将迎来77岁生日,王付荣用自己的承诺为公司送上最美的祝福:“传承红色基因、践行时代精神、勇担责任使命、不断改革创新,我们要争做新时代新华制药人!”
新华制药布洛芬车间班组长崔克峰
34年同风雨
新华制药早已是我家
103布洛芬车间,这是崔克峰深刻在骨血中的记忆,作为新华制药子弟,这里是他另外一个家。恐怕很少有人会像他一样,在同一个单位的同一个车间一干就是34年。“我见证了从年产能200吨到6000吨的蝶变之路,经历这个过程很艰辛,但同时也很幸福。”
崔克峰1987年进厂,从那时开始,他就在布洛芬车间。34年过去了,转眼到了要退休的年龄,他依旧还在那个地方。“尽管期间换过不同的工序,但布洛芬车间,是我一直坚守的地方。”因为负责的工序多、工艺流程长,因此崔克峰所带领的班组人员数量达到整个布洛芬车间的三分之一。
山东省首席技师、山东省岗位能手、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;进厂以来6届劳模、2届十佳青年......每一个荣誉背后,都是崔克峰对初心的坚守和不懈努力。面对这些荣誉,他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,“如果没有公司提供的平台,就没有我们施展才能的机会,从一名普通工人走到今天,我们要感谢新华制药这个大舞台。”
对于公司即将迎来77周岁生日,崔克峰感慨万千,“内心很激动很自豪,正是有了一代又一代新华制药人的坚守,才创造了中国制药史上一个又一个第一。尽管时代在变,但我们新华制药人的责任和担当不会改变。”
新华制药班工委主任、204车间工会主席、异丙安替比林工段长王延伟
用心传承工匠精神
王延伟从事化学制药生产33年,坚持用心传承工匠精神,锤炼了丰富的生产操作和组织协调能力,在工艺技术成果转化、解决生产技术难题、环保治理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,曾先后带出12名山东省金蓝领、11名技师、3名工程师。近年来,获得“金牌工匠”“振兴淄博劳动奖章”“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”等荣誉称号。
作为公司班工委主任,2019年在公司工会指导和各部门的协助下,他组织公司班组长上报合理建议攻关立项278项,上报排查隐患279条,为公司节能、环保和COD达标排放做出了积极贡献。
从1988入厂至今,他见证了新华制药从创国家一级企业、一个生产园区发展成为大型综合制药企业的发展历程。公司发展质量不断提高,影响力不断扩大,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,作为一名新华制药人他感到无比的自豪。
“77年来,全体新华制药人团结一致,以坚定不移的意志,精湛的技术,敢于创新的精神,为建设现代化一流制药企业努力奋斗!”在新华制药创建77周年来临之际,王延伟祝愿新华制药向着新的目标,再铸辉煌、成就卓越!
新华制药204车间试验组组长王兵
在创新的道路上永不止步
三苯双脒(国家一类新药)工艺的优化、碳酸司维拉姆工艺的研发、L-5-甲基-四氢叶酸钙工艺的完善……1996年,从兰州大学化学系毕业的王兵来到新华制药204车间,从一线操作工——车间技术员——车间试验组组长,始终专注于老产品的工艺优化和新产品研发,一批批技术革新成果在他的手中诞生。
王兵是位埋头实干却不善言谈的人,26年来有近30项革新成果问世,很好地助力了公司的发展,先后获得市劳动模范、省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。但面对采访,王兵只是再三强调自己并没有特别之处,20多年来只是在做自己喜欢做的工作,之所以能取得这些成绩,是与公司良好的氛围和领导同事的大力帮助分不开的。
“新华制药是一家诞生于抗战时期,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红色药企,自己为能在这样的公司工作感到自豪。” 王兵非常欣赏公司宽容与严谨、稳妥与进取、传承与革新的气质。在新华制药即将迎来77周年之际,王兵衷心祝愿新华永葆青春活力,再谱崭新篇章。
新华制药202车间供热组组长常岭
全家“新华人”
命运永相连
对已经走上工作岗位29年的常岭而言,新华制药是他从小就镌刻进内心的记忆。“我的父母都是新华制药的退休职工,我从小就对新华制药有着深深的感情,长在新华制药,喜欢新华制药。1991年自己也在新华制药厂就业,感觉特别骄傲。”
常岭告诉记者:“29年来,新华制药不但见证了我的成长,更见证了我这个幸福小家的成长,因为我的爱人也是一名新华制药人,我们全家都与新华制药命运相连,不论过去、现在还是将来,我们都与新华制药休戚与共。”
据了解,常岭1991年进入新华制药工作,从最初动力车间供热组的一名普通锅炉工,到现在的202车间供热组组长,他脚踏实地,爱岗敬业,“在供热组工作12个年头后,我被调整到制冷组工作,从供热到制冷,我从头开始学习,在包教师傅的指导下,我很快熟练掌握了制冷组各种设备的应用。”凭着对工作的孜孜以求,常岭先后荣获华鲁控股集团“党员先锋”、新华制药“敬业奉献模范”等荣誉称号。
“今年是新华制药77周年,身为一名新华制药人,我将继续立足本职工作,不忘初心,为了新华制药更美好的明天努力拼搏。”常岭坚定地说。
新华制药105车间精制组组长陈健
35年共呼吸
我与新华制药不分离
从1985年进入新华制药厂工作至今,陈健始终工作奋斗在105车间精制组,从风华正茂到如今的精制组领头人,35年时光,新华制药与精制组车间早已融进了他的血液里,不能分离,“我从事的是咖啡因原料药精制工作,见证着一代代设备的更新换代,制药技术的一次次创新,身为一名新华制药人我很自豪。”
陈健所带领的105车间精制组有32名职工,参加工作35年来,不论设备更新换代,还是制药技术不断创新,陈健始终带领精制组职工们攻坚克难,让新设备和新技术以最短的时间调试到位,迅速应用于生产。山东省石油化工系统五一劳动奖章、山东省医药系统首席技师、淄博市突出贡献技师……一项项荣誉见证了陈健对工作的执着坚守与拼搏。“是因为有公司这样好的平台,才让我们职工有了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,我打心眼里感恩新华制药。”
“新华制药是具有红色基因传承的制药企业,身为一名新华制药人,我感到很骄傲,今后我将继续踏踏实实干好本职工作,坚守责任与担当,为了新华制药的不断发展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。”陈健说。
新华制药生产运行部仓二组陈建军
勇于担当
最美不过新华人
1992年夏天“氨口”夺人 、2017年8月勇救溺水三人……陈建军自1988年12月参加工作后,30多年来一直从事制冷工作。他对工作认真负责,兢兢业业,在生活中乐于助人,是公司首届“见义勇为模范”、2017年度“淄博市见义勇为标兵”和“感动淄博”年度人物、2018年“山东省见义勇为道德模范”。
2017年8月12日晚上10点,陈建军正和妻子在公园散步,忽然听到有人呼救:“谁会游泳啊?那边有人落水了!”陈建军什么都没想就跳进了湖中救人。在湖中,陈建军看到一名女子正托着一个男孩,他赶紧游过去把男孩先推上岸,又转身将两名女子也救了上来。陈建军看着三个人没有大碍后,便和妻子悄悄离开……
2018年11月,公司为了降低环保风险,实现智能化节能,决定淘汰对安全、环保风险因素高的氨制冷系统,使用氟利昂制冷系统,优化冰蓄冷设备。由于外来施工人员对氨制冷系统管路不熟悉,极容易出现易燃易爆事故。陈建军承担起监护工作,仅仅氨制冷系统的拆除工作就持续了近两个月。
今年6月,陈建军进入公司生产运行部仓二组工作。他说,在新的工作岗位,他将始终以踏实的工作作风和高度负责的工作态度,展现新华制药青工的风采,为新华制药更美好的明天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。
新华制药105车间团总支书记、爱心服务队队长张恒
榜样 在不断追求中闪光
首届新华制药“最美青工”、公司“十佳青年”、淄博市优秀共青团干部、齐鲁行业最美职工……做一个有责任感、有爱心的人是张恒的人生追求,他也在这样的追求中收获着认可。但他却说:“我是新华制药的一份子,从2012年进入新华,从领导到师傅,对我的关心无微不至,所有的荣誉都与他们密不可分。“
2020年,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,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和工作。张恒和105爱心服务队的队员们放弃休息时间,义务为所有上下班人员进行体温监测;配好75%酒精对车间办公室、更衣室各个区域全面进行集中消毒;定时为职工发放口罩,以旧换新、现场销毁……小举动汇聚大温暖,张恒和爱心服务队关键时刻起到了带头表率作用。
作为105车间爱心服务队队长,张恒带领服务队一直践行着“乐于服务,温暖大家”的宗旨,到职工家维修水管、维修电路故障,到患重病的同事家进行心理疏导、帮助清理卫生等等。一年来,这样的帮扶超过30余次。现如今105车间爱心服务队已经成为新华制药的一张名片,2019年荣获公司“第二届助人为乐道德模范”称号。
在新华制药77周年来临之际,张恒表示:“我将不忘初心砥砺前行,为新华制药这座城堡添砖添瓦,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!祝愿新华制药的明天更加灿烂辉煌!”
(全媒体记者刘洪霞 沙红翠 赵晓雯 孟书祥 张谦谦 张杨 通讯员扈艳华 袁星辉 闫瑞瑞)
刊登于:2020年10月30日《淄博晚报》第8—9版